CERCC

比较文学

相片来源:克洛伊•莫里耶。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埃里克•戴尔,教授 弗洛朗斯•戈多,让-穆兰大学(既里昂三大)教授,创意文艺比较研究中心成员 分管教学的博士生:皮埃尔-维克多•奥朗斯,尼古拉•米尔纳 创意文艺比较研究中心博士生:玛丽•潘德、奥雷利安•塔尔波、加埃尔•洛塞尔以及莱亚-玛丽•凯泽 我们先从简单的角度切入:世界上不存在单纯的国别文学。没有一种文学史属于单一语言的。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学的多元性是如何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呢?翻译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方式十分复杂,其过程充满争议,甚至有过停滞和中断。在翻译和传统领域出现了中断的、不断重新定义的传统。这种传统让我们能够对文学性、传统以及历史概念提出疑问。

(见下文) 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比较文学的两大方向相吻合:

翻译的“活动” 翻译活动打破了原有结构的稳定性。因而,不稳的结构只有通过重新学习才能领会现实中大量的新增内含。翻译强加到全球化运动中的内容便是:关注全球化中真正的革新力量、权衡全球化与艺术的关系、探寻散落在作品翻译和普遍思想里所有全球化语言中的知识和策略。普遍性期望能在翻译中引起反响。全球化的复杂性让我们更加有欲望进一步认识它。我们希望能从中挑出那些既不属于金融积累又不属于政治统治或竞争策略的内容,从而找到那些现实而生动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了时代、空间、体验以及人类的联系。它不仅仅存在于文化层面,还存在于创作活动与释义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中。这种释义活动也让译文的流通变为可能。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在过去的60年里,什么样的译文在法国和外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我们期望能在几个地理区域间描绘当代翻译的基础网络(几组知识分子、译员和编辑阅读并翻译同样的文本),并在某些时候形成有特殊意义的节点。其各式各样的步骤试图描述物理传递载体的特性,以及数据通过网络中“关于译文的翻译-释义-创作-反馈”过程里的方式。共享网络、通信网络和辩论网络是如何组织运行的呢?现在,由于因特网的缘故,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全球网络。但是书籍仍然是文学和社会科学翻译中最优先考虑的载体。即尽管此时计算机网络已经建成,而这个网络还是评论和创作的网络。 翻译是一种跨境交易,其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从内部改变国家同自身的关系,同时也就改变了某系国际关系。这些国际关系则是基于在其过去定义的空间中、法律中,国家制度中,体制里,教育里,研究中,行为主体和代理人本身所释放界限和制度结构之间的关系中不断运动的自身成分。 与此同时,全球化交流的表征已经从一些主要的线路和节点中显现了出来。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大型通讯公司的调控功能只能在少数地区例如在最发达的国家里形成,因为只有在这些国家中跨国投资才能够相互竞争,但是仍然应该期待均衡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惊喜。这些惊喜归功于研究者和翻译人员从各种各样的文本中汲取的开创性力量。 换句话说,我们力求在某种程度上把原译文的事件具象化,力求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理想译本和真实译本一致性越高越好),力求把翻译人员视为创造者和革新者。在众多主要的科学问题中,语言一直处于中心争议地带。它既属于社会挑战又属于技术挑战,既是医疗问题又是文化问题。语言需要改变传递的界限、知识的界限和以文本方式书写的知识的界限。

* 进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课程名称:《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对于那些喜爱译文争锋历史和翻译理论斗争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者,该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 对翻译的比较研究细分如下: 一方面,这意味着:细致的译文分析以及在作家-译者写作风格(这里包括既是作者又是译者的情况)里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另一方面意味着:译文的总体诗学分析,这里包括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希伯来语的特点、古希腊语的特点、拉丁语的特点、现代语言、南欧和北欧)译文所遇到的挑战、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 *该课程研究译文和具体作家或者在一段很短的历史时期内的多语言使用问题。 *“安托瓦纳·贝尔曼”日:学术研讨会或专门的研究日,它们的周期是一学期。它们的设立旨在共同制定具体研究问题。研究日的档案可以在创意文艺比较研究中心查到。

文学比较研究:历史、批评和理论 历史、批评和理论这三大方向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能与剩下的两个方向割裂开来。由于简单且有针对性,我们选择描述那些能首先接触并讨论问题的特点。

文学和历史(古代特色和现代特色) 我们要讨论的领域:历史中的诗歌写作风格领域,历史与虚构小说、文艺小说和历史小说、虚构和非虚构小说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些内容是诗学思考的核心。诗学的思考也同样涉及叙事,时间性,命名或是对事件称呼的认知,概念来源、过程和发展的批评,生命的定义(他传、自传、自传体小说)或者是某国文学的特征。简而言之,我们研究文学中的认同和占用过程。有时,我们直接将文学置于这两个过程中进行探讨。更为普遍地来说,文学能够质疑时间模型的真实性或是虚拟性,能够质疑我们按照时间理解的一切事物。比较文学里灵活、特殊的历史时期划分方式不完全与文学史和社会学史的历史时期划分方式重合。最后,我们对历史话语的描述产生了兴趣。在这里,散文形式似乎占用优先地位。说道散文和诗文的区别,它本身与文学和历史(传统意义上指的是散文与诗文,但是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把历史和诗文的关系分开)的关系这一现代问题密不可分。这种区别能促使我们理解当下的文学、政治和现代史观是如何建立起联系了。而这个现代史观能保证文学性问题和诗歌问题的同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比较文学和国际化视野出发,最后一个方向探讨的是现代诗歌的地位和特殊性(从20世纪至当代)

文学和批评(18世纪到20世纪) 文学批评的出现与文学传统密不可分。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探讨文学传统,是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使文学传统具有合法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核相对清晰,但是理论前提必不可少。 因此,我们得出了以下两点观察:在建立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实践史(例如随笔,这是安格鲁撒克逊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积攒下来的财富)的同时,国际上的研究(主要是英美研究)就已把文学批评纳入文学范畴。批评所获得的文学合法性能够跨越正式文本和形式主义的区分所带来的障碍。长久以来,法国文学传统都试图得到这一方面的合法性。这样的传统使得(是将其系统化还是降低其地位要看情况)文学观念与文学形式间产生对立。我们将会观察观念和形式间的区别所带来的局限性和前提,并且会特别关注文学中产生的矛盾和争端现象。我们把小说、诗歌和批评置于相同的地位,是因为批评的理念是一种审美和概念的诗学,是因为这种诗学常常在文本遭遇意外事件和事故的时候显露端倪,就好像那些文学论战一样。因此,我们对断层效应的研究十分感兴趣:论战、小说批评、随笔批评、说教诗歌、抒情批评,这一系列效应从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英法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代。

文学和理论(当代) 我们将从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察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在文学中,存在着小说人物、进行哲学思考的角色、哲学论调和风格以及理论家。批评本身也是可以自我延展的。它可以发展出一些理论体系。当我们对文学和哲学关系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因为当代研究已经学会如何在哲学话语中提出关于某个文学组成的问题;更悠久一点,是因为自书籍文本的翻译和注释出现以来,我们一直相信文字与精神之间的传统分工(见上文)。我们产生的这种兴趣当然不是以解释工具为名义,而是以文化影响、传统继承或者是把文学文本同某一哲学论文或者某一时期的哲学相结合的名义。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能观察到讽喻这个复杂概念在当代话语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观察到文学的教学性在当代背景下变得如此不确定。除去影响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文本中诗歌的根源性(悲剧、喜剧、隐喻还是象征?),我们把自己处于这么一个观念中,这个观念从哲学类别中的所谓“事故”进入到了文学中。我们将探讨语义要素与哲学要素间的区别,探讨的范围就是在所有这种区别存在的地方(文学和精神分析学,文学和美学,文学和观念,在文学中哲学领域存在的恰当和不恰当)。我们的理论范围:当代诠释学、后结构主义和解构。

这些研究或是在跨域整个学年的课程中开展或是在研究日中进行或是在研讨会上探讨。

http://cercc.ens-lyon.fr/spip.php?r...